万杰往事:帝国没落后 孙启玉能否再上阵?
- 文章作者:徐道振
曾经的民营帝国神话如今已经破灭。只是万杰的记忆却充斥着那里每一寸土地。行走在万杰的土地上,我们听万杰人细数往事……
“孙启玉就是从这里起家的。”在万杰所在的淄博市博山区芭山村,大多数人都会以这样的开头给我们讲述曾经的民营帝国。
孙启玉曾经是山东省最大的民营企业万杰集团的董事长,老芭山村则是万杰最初成长的地方。
不得不承认,拥有孙启玉是老芭山村的莫大幸事。
孙启玉是在1978年回村的,当年他29岁,是村里仅有的三个高中毕业生之一。村民选举他担任岜山村村委会主任之后,他便辞去公社文化站的工作回到村里。
孙启玉回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了一口深井。直到现在,他还清楚记得当年打的第一口井深651.3米。这口井不仅改写了全村百姓只能靠一口老井吃水的皇历,而且给老芭山村带来了奇迹。
在以“万杰”命名的公寓和干部楼里,几位老人指着一座小山头对记者讲:“当年那个小厂就在山的那一边呢。”老人口里的小厂就是当年的村办企业——岜山漂染厂。
1981年9月12日,是岜山村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漂染厂的成立让芭山村人看到了希望。
孙启玉把井里的水拿到城里化验,专家认为水质非常适合做纺织漂洗。于是孙启玉立马从银行贷了6万元钱,上马了岜山村的第一个工业企业——岜山漂染厂。正是这个小厂为村里挣回了10万元钱的利润,也正是这个小厂点燃了孙启玉骨子里“成为世界中心”的激情。
在接下来不到8年的时间里,孙启玉又先后建成了6家企业,到1989年底,全村工业产值达到1亿元,成为淄博地区的第一个亿元村。
在万杰集团鼎盛时期,已经成为拥有76家子公司及分公司,110亿元总资产的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万杰集团进入全国500强企业,成为山东省民营企业的老大。
随着万杰逐步壮大,岜山村里盖起了十几座居民楼,全村一千多口人全部住上了水、电、气、暖设施齐全的楼房。不仅如此,随着万杰高科(现称:ST万杰)的上市,不少岜山村的村民手中也持有了公司的股份,成了公司的股东。
到了2003年春天,孙启玉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淄博市博山区委副书记,他的事业堪称如日中天。
如孙启玉所言,地球上任何一点都可以成为中心。现在看来,芭山村在上世纪90年代,俨然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如果现在万杰的残垣断壁上没有高筑的债台,也许世人就将这话奉为真理了。
就在2003年,孙启玉凭着山东男人的“义气”接下了淄博政府安排的重担,投入了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42亿元,开始介入淄博钢铁。但2003年12月,万杰钢铁项目遭到了国家对于钢铁产能的宏观调控而被迫叫停。
到今天,仍然有大量的评论人士认为,并购淄博钢铁公司是导致企业没落的关键。
2003年,淄博钢铁面临今天万杰集团同样的命运。身为淄博市博山区委副书记和企业家双重身份的孙启玉,最终接下“烫手山芋”。
截至2007年6月30日,上市公司总负债达34.27亿元,其中银行负债约31亿元。万杰集团的负债,用外人的话来说就是“很多”,至于到底是多少,或许只有孙启玉一个人说的清。
连续三年巨额亏损的上市公司面临退市的风险。在山东省国资委及淄博市政府的“撮合”之下,鲁商集团“闪电救赎”ST万杰。
万杰医院西边的半山腰上,“万杰国际大酒店”几个字依然气派。酒店对面,放眼望去,一片高尔夫球场的草坪也开始斑驳,三三两两万杰的学生在上面嬉闹。
有人说,导致万杰“滑铁卢”的原因是背上了淄博钢铁的包袱;有人说,是孙启玉不断掏空了上市公司;还有人说是盲目的多元化拖垮了上市公司。
总之,人们对这个帝国没落的解释不一而足。但摆脱了上市公司债务纷扰的孙启玉能否轻松上阵,收拾旧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