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体婴儿共用多个脏器 畸形情况属国内罕见

  • 文章作者:齐莉

        哇……哇,昨天上午8时30分,伴随着阵阵啼哭声,一对联体姐妹在沪降生。浙江台州籍农民胡再纪的妻子陈艳芬怀孕36周半后,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经剖腹产产下一对体重为4380克的女性联体婴儿,婴儿立即被安全转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儿科医院副院长郑珊表示,该联体婴儿的畸形状况相当严重,分离手术的难度在上海历史上堪称最高,在国内也极为罕见。如果施行分离手术,要确保心脏能够正常跳动的前提下,先分开肠道、肝脏、脾脏等,然后再造肛门、会阴,涉及到医院心外、心内、普外、泌尿、新生儿等临床一线近10个科室。

  [畸形现状]

    两婴儿肝脾相连共用一个肛门

    昨天上午,在接到妇产科医院的电话后,儿科医院在5分钟内就组成了转运小组,急救车带着特制的新生儿转运暖箱及6名医护人员,将联体婴儿安全转入儿科医院。

    等候在重症监护室里的外科肖现民、郑珊2位教授初步检查后发现,患儿腹部、盆腔联体。随即为联体婴儿做了B超和心超检查,结果发现,一个患儿存在着先天性复杂性心脏病,另一个患儿患有肺动脉狭窄、动脉导管未闭,并且姐妹俩共用一个会阴体,肛门出口也只有一个。

    进一步做CT检查发现,联体婴儿还共用一个肠道,肝脏和脾脏连在一起。心脏不好,一个肛门,一个会阴体,一条肠道,一个肝脏和脾脏,这么多的病症紧紧缠绕在一起,若要实施分离手术,这第一刀从哪一脏器下手,作出正确的评估非常重要。

    据悉,联体婴儿目前已经享受特殊待遇,被放入专门的暖箱里,心脏监护仪、血压仪、心电图仪、脑电图仪、测氧仪等各种检测生命体征的仪器一应俱全地围绕着暖箱。同时,医院实行24小时特殊护理,护士随时观察、记录联体婴儿的生命体征。

    [病情溯源]

    父母更愿相信是一对双胞胎

    胡再纪是浙江省玉环县清港镇扫帚山村村民。2004年11月,胡再纪和陈艳芬喜结连理。他凭借一手出色的木工活在当地一家家具加工厂做工,依靠1000多元的月收入撑起整个家庭。婚后不久,陈艳芬即怀上了孩子,对于整个家庭来讲,这无疑是最大的喜讯,两人沉浸在孕育生命的喜悦之中。

    自己的孩子紧密“贴合”,其实并非完全意外。联体婴儿的母亲在怀孕22周时,经当地医院B超检查发现所怀胎儿可能是双胞胎。为了进一步确诊,夫妇俩从台州来到本市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医院随即又为孕妇做了B超检查,发现胎儿有点畸形,很可能是一对联体婴儿,于是医院就把检查情况及时进行了说明。

    胡再纪怎么也没想到,“联体婴儿”这个以前只在报纸、电视上看到的“怪事”,竟然降临到了自己的头上。“联体,孕期死胎危险,一个婴儿心脏畸形,分离成活率极低,……”所有的“悲剧可能”不断地折磨着这个刚刚迎来添丁喜悦的家庭。痛苦过后,几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倾向于放弃孩子,而且从医学上讲,怀孕22周做手术不会对产妇造成太大的危险。

    然而,准母亲陈艳芬对此坚决反对,“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生下孩子”。胡再纪告诉记者,实际上妻子一直没有放弃双胞胎的希望。考虑到妻子已31岁,属比较高龄的产妇,最终胡再纪站到了妻子一边。

    可是,昨天降生的联体婴儿,让这对平凡的夫妇,丧失了生平最殷切、最企盼的希望。当初,母亲陈艳芬对于孩子的渴望、以及对于生命的珍视,支撑着她顶住所有人的压力。“我要生下孩子,哪怕只有一线(存活的)希望”,陈艳芬的坚持让这两个小生命有机会沐浴到世上的阳光,但现实却远比想像糟糕得多。

    “患儿腹部、盆腔联体,一个患儿存在先天性复杂性心脏病,另一个患有肺动脉狭窄、动脉导管未闭,并且姐妹俩共用一个会阴体,共用一个肛门出口。”———儿科医院的初步检查结果,让刚刚当上父亲的胡再纪非常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