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一般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临床表现多样性,主要以突然发生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不自主的一种或多种运动抽动,以及发声性抽动为特征。
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一般以药物治疗,其中氟哌啶醇便是一种广泛采用的药物,疗效显著,但存在记忆下降、反应迟钝、嗜睡等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明显,所以另选其他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十分重要。
氟哌啶醇结构式
脑电生物反馈以调节患儿肌肉紧张,舒缓患儿心理焦虑情绪为宗旨,以操作条件反射模式为基础原理,去测定神经肌肉和自主神经系统正常和异常的生理电信号,这些生理电信号能反映人 体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结合生物反馈技术,将人 体电信号通过电极收集和放大成听觉或视觉信号后展示给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强化16-20Hz的SMR波(逻辑思维波),抑制5-8Hz的θ波(情感波),患儿根据脑电变化学会自我调节自身的脑电波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药物治疗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对比
我国的一项临床使用,通过对50例患儿,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并将两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验证了两种疗法治疗对抽动症患儿的疗效。
所有患儿均符合CCDC-3中有关抽动症的诊断标准,YGTSS(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在25分以上。
其中,观察组患儿男20例,女5例,年龄5-13岁,平均(9.25±1.52)岁;对照组男21例,女4例,年龄6-13岁,平均(9.65±1.47)岁。二者在基线资料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代表药物为氟哌啶醇,初始剂量为0.25-0.5mg/天,后每周增加一次剂量0.5mg/天,但最大剂量应在每日4.0mg以内,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观察组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每次治疗时间30分钟,每周治疗5次,20次为一个疗程。之后,比较2组患儿YGTSS评分、每日抽动次数。
结果一: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估疗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如上图所示,两组治疗前 YGTSS 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YGT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二: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患儿抽动症状改善情况优于药物治疗。
如上图所示,观察组抽动症患儿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每日抽动次数均相比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论
在儿童常见病中,抽动症具有极高发病率,主要以全身运动肌群不自主抽动等作为临床表现,症状通常局限在颈部、上肢以及头部,少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发声抽动,若治疗不及时,易导致疾病进展为慢性抽动障碍,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
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以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类药物进行治疗,其中氟哌啶醇能够产生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在治疗期间,易出现不良反应,如锥体外系反应、认知迟钝、静坐不安、嗜睡等,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
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能够将心理放松治疗和躯体治疗进行整合,并通过用大脑控制电脑游戏的形式,使患儿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治疗,通过采用电子仪器将大脑皮层各区的脑电活动节律进行准确反馈,并将上述信号以易理解的听形式、视形式进行反馈,使患儿能够对自身生理变化进行了解,从而达到治愈目的。
参考资料
林小露.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小儿抽动症的临床效果及有效率分析[J]. 母婴世界,2021(18):81.
【版权声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作为宣传,与本网站无关。本文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观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