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祥云老中医:心脑血管疾病多与气虚血瘀相关
- 文章作者:caimeishewenhua
据统计,我国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离世,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 幸存者中,约75%留下后遗症、40%重度残疾。
可见,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早已成为了我们健康的最大杀手。
很多患者对西医疗法都不陌生,搭桥、支架等都耳熟。但是,中医是怎么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呢?
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济南立和中医院逯祥云院长,请他谈谈中医是怎么看待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
逯祥云,济南立和中医院院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受我国著名中医张鸣鹤、周次青、王文正教授的亲传指教。擅长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心脑血管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妇科疾病、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症、荨麻疹等疑难杂症,在省级医学刊物《中医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人为什么会得心脑血管病?
中医著作《血证论》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张氏医通》说:“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
逯祥云院长解释道:“气可以生血、行血、统血;血可以载气运行。而全身血脉统属于心,血液在脉中环流不息,濡养周身,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若心气异常,则可导致血瘀。冠心病、脑梗、脑供血不足等心脑血管管疾患,病机多与气虚血瘀相关。”
可见,心脑血管病根源不在心脑,而在“血液”,大家都明白,血管里、心脏里、大脑里,乃至整个身体,都靠“血”来供给养分,运走代谢垃圾,一旦血液脏了,粘了,没形成斑块之前,就会三高,一旦形成板块,堵在心脏上,是冠心病,堵在大脑上,就是脑中风。
那你可能要问,为什么血液会变粘呢?
其实中医讲,气动血行,也就是说,血液流动靠的是气的推动。可一旦气虚,血液就会流动慢,就像困在水缸里的水,过了几天就变质一样,由于气虚,血液里的杂质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变粘、变酸,这样的血液流到哪,就会给哪带来疾病。
中医是怎么治疗心脑血管病的?
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病,绕不过气血二物。
药理学家周超凡老先生(周超凡传承工作室正是立和中医院),在其著作《中医治则学》一书中讲到,气血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身形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在生理和病理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治疗上,应该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气病治气、血病治血。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密切相连的,因此,在治疗上又不能孤立地治气、治血,必须顾及其相互间关系失调的一面,通过调理,从整体上促进它们之间关系的正常协调。
意思是,心脑血管病症,看起来好像只是血液问题,实际上,也与气有关,要辩证看待。如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脑供血不足、脑梗等,都多与*气虚血瘀有关。在治疗时候,就要兼顾气血两方面。
还要综合考虑各脏腑关系。
周超凡教授还讲到,“脏腑的生理功能是阴阳气血等协调配合作用的结果,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是脏腑病理改变的基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波及别的脏腑,呈现出脏腑之间相互影响的病理传变关系。所以,治疗脏腑疾病,有时不能仅仅单纯针对病变的脏腑,还应考虑各脏腑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脏腑之间密切相关,互相制约,所以在用药时还需注意脏腑关系。比如,对心绞痛伴有明显脾胃症状,或者餐后痛易发作,又当兼调理脾胃,即所谓“心胃同治”。有些久病者可在补气的基础上加用补肾的药,即所谓“欲养心阴,必滋肾阴,欲温心阳,必助肾阳”。
同时,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我们还应该看病人本身的体质。体质不同,开放用药也不同。逯祥云院长举了几个冠心病的治疗案例:
有的冠心病患者是阳气虚衰类型的,这类患者的年龄大都四十岁以上,进入中年阳气不足,心之阳气衰弱,运血无力,所以血流不畅,导致心悸、心痛。患者如果脸色较为苍白,平时比较怕冷,手脚比较凉,容易出汗,在较为寒冷的天气心绞痛会发作或者病情会加重,就应该是这一类。
有的冠心病患者是痰浊阻滞类型的,这类患者主要是因为肥胖而导致冠心病的,而且平时会觉得痰多气短,经常觉得疲倦乏力,四肢沉重,食欲不振。
因此,逯祥云院长说:“治疗心脑血管病,不能一味靠西医扩充血管,而是要从血液入手,从“气虚血亏”的这个病根出发,同时全面调理脏腑阴阳气血,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由“广州市财媒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布,内容仅作为广告宣传,与本网站无关。本文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观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