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手机也得能健康生活
- 文章作者:夏浩
有个时髦的段子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而你在低头看手机。”如果还要找出“更远”的距离,恐怕就是:“生活在继续,而你却找不到手机。”
这不,2014年底至2015年初,南京审计学院的9名大学生,就体验了一个月没有手机的生活。从“数字原住民”到“数字难民”,体验者们的感受是各种“空虚寂寞冷”、“没有手机的日子简直不能活”。不过,当一个月的体验结束,大家还另外收获了“静”的心态,感受到了时间的可贵。
手机控、低头族……这都是些并不陌生的词语。它们描绘的是同一种生存状态:在物质与精神生活中,对作为工具的手机深度依赖。还是数字最有发言权:第十二届中国互联网经济年会上,国家网信办负责人透露,预计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量将超过5亿,2015年将有超过40%的中国人使用手机上网。这也意味着,中国已成为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且始终保持第一的位置,“甩出”第二、第三的美国和印度甚远。
客观地说,“没有手机不能活”,不只是中国式烦恼。此前,《美国银行消费者移动报告》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约47%的美国人承认他们“几乎无法忍受一整天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这是一个人人都能感同身受的矛盾:离开手机深感不安,频繁照看手机又觉得靡费时光。更大的烦恼,是十多年后,电影《手机》里的那个“严守一”,在我们身边群体性“复活”了。
手机当然是个好工具,让世界以“比特”的形态瞬间互联互通——有手机,就是这么任性。不过,手机的滥用与病态依赖,业已成为一种社会症候群。比如英国有一项研究发现,1/3的人走路时会发短信、听音乐、打电话,他们忽略红绿灯的几率比不发短信息的人高4倍;八成人开车会打电话或发短信,这一行为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高出4倍。至于颈椎病、失眠症、社交恐惧等,几乎成了年轻手机用户的常见病、多发病。2013年国际移动互联网产业高峰论坛发布数据,中国人平均每天要花158分钟在手机上,远超全球平均值的117分钟。今天看来,那首流行歌曲《时间去哪儿了》之问,在手机依赖症患者中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当然,能找到答案的还有另一些问题:健康去哪儿了?隐私去哪儿了?亲情去哪儿了?
是时候,世界需要学会与手机“健康共处”。
我们不需要特地抛弃手机,去发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但不妨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将虚拟世界的情感与热忱,挪移到现实社会中来。那些“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浪漫,那份“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自然,那种“闲云野鹤、高山流水”的雅致……也是人生中值得觅寻的诗意与怡然。少玩手机多运动,少腻手机多交流,少迷手机多躬行,为人生留下“关机时间”,也许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这个初衷——手机,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