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讯频道 > 聚焦医改

医改 一项让全世界瞩目的中国式民生工程

从2009年起,中央陆续投资630多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从“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防治并重”转变,从提供专科服务为主转变到专科和全科诊疗并重,从与大医院无序竞争转变到分级诊疗、分工协作、有序就医,从坐堂行医转变到上门服务、主动服务。

到2011年,我国建立起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国家基本药物、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如今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从制度上得到保障。“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从理念变成了现实,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医改的实惠。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深有感触:“医改是世界性的难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国的医改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并重视地方的首创精神。”

中国的实践证明,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并且城乡、地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要想建立一个符合国情又行之有效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必须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逐步探索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医改之路。

对于中国的医改,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些文章认为,中国医改目标和系统战略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首位

“从来没有检查过身体。昨天大队通知今天来医院,我6点多就起来了,医院用车把我们接来的。这不检查完了,医院给馍吃,还有奶和鸡蛋。”

“这次住院是新农合的大病救助救了我的一条命,也救了我们一家人!”

这是记者在青海、云南采访时,在医院体检的农民老大爷和住院患者对记者说的话。他们的回答,让记者看到当初的医改宏伟蓝图已经变成百姓的切身感受,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首位的医改要求已落到实处。

中国的医改使全民基本医保初步实现,基层服务能力明显加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显著提高。

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近800万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基本医保。所有统筹地区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都提高到了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当地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并且98%的统筹地区建立了门诊统筹。

2011年全国城乡医疗救助总人次达8887万,救助资金支出186.6亿元。个人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从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1年的34.9%。

全国医疗机构门诊量由2002年的21.45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62.7亿人次;住院人数由2002年的5991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5亿人。

10年来,国家支持了8000多个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国家实施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近两亿群众,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和健康管理内容已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预防为主的理念从国家的大政方针变成百姓每天生活的必修课。

改革后财政和医保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的补偿比例达到72%,比2009年改革前提高了22个百分点。我国从2009年启动了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专项规划,首批支持127个基地建设,3.6万多名基层机构在岗人员进行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定向免费医学生1万多名。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在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超过2000家医院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无假日医院、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公立医院便民服务渠道进一步拓宽。2012年,全国18个省份311个县(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中央财政按每县(市)300万元的标准安排补助资金。

“看病难”的顽疾正在随着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以及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渐渐得到化解。

几年来,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中国的速度、以中国的方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相信随着“十二五”期间我国医改的深入推进,我国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无需注册-

百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