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讯频道 > 聚焦医改

医改 一项让全世界瞩目的中国式民生工程

“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从2009年开始,国家首次为城乡每一位居民提供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1年提高到25元。”

这是国务院医改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总结报告》中的一组数据。这组数据告诉世人,这个国民曾经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如今已经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能够让每一个人享受到均等的公共卫生服务。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医改用中国式的办法逐步探索出破解这道世界性难题的答案,最终让最贫穷、最困难的人群优先获得医改的实惠,让全国人民享受到医改的成果。

回归公益性 新医改的方向

“目前,北京在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了‘三个回归’,即公益性的回归、公共服务职能的回归以及居民基层就医的回归。”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委员、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对于北京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实现的“三个回归”,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张大宁给出的评价就是一个字—— “好”。他说,3年医改让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解决了最普通百姓看病的问题,这是医改中非常成功的一个大好事。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袭击了我国。疫情不仅暴露出多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建设中的问题,还凸显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不够协调的矛盾。当人们重新审视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新一轮医改指明了方向。

2006年6月30日,国务院决定成立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牵头,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6个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

紧接着,2006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网站就开辟了“我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专栏,面向全社会征求医改意见和建议。2008年10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再次问计于民。2009年4月6日,汇集了社会各方面的智慧、修改了190余处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文公布。同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也正式出台。

《意见》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具体实践。

此后,围绕“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目标,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14个医改文件和50多个重要配套文件。同时,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3年累计15,16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4506亿元。与2008年同口径支出基数相比,3年新增投入12,409亿元,比既定的8500亿元增加了3909亿元。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为2011年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医改在整体上非常正确地把居民的需要作为优先重点,强调政府保障人民福利的责任。医改五项重点工作的主题引领中国医疗卫生体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从国情出发探索医改之路

2010年安徽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改革,彻底改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补医”的运行机制,并以此撬动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推进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药物、保障制度等综合改革,让其从“自我供给”转向“财政补偿”,回归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

安徽的医改实践为我国医改的推进找到了突破口,同样也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医改之路提供了借鉴。

3年医改从基本入手、从基层改起,循序推进。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从2008年每人每年80元,逐渐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也分别从2008年的54%、48%均提高到2011年的70%左右。

2009年,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国城乡逐步实施,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标准从2009年的15元提高到2011年的25元。

2011年7月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面覆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这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不仅使基层医疗机构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还撬动了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重新建立起公益性的管理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长效性的补偿机制等五大运行新机制。

无需注册-

百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