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讯频道 > 博文原创

河南省人民医院开辟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新途径

    年逾七旬的王老先生几年来被较为少见的髂内动脉瘤害苦了,几经手术、介入治疗,却反复发作。1年前瘤体处又长出个婴儿头颅大小的假性动脉瘤,手术无法切除。河南省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科利用超声介入治疗技术,在超声引导下将凝血药物直接注入患者的瘤腔内,仅数秒钟便使"逞凶"多年的瘤腔完全闭合。

     4年前,王老先生患了右髂内动脉瘤,在当地医院先后接受了髂内动脉结扎手术、动脉栓塞手术等治疗,几次复发后动脉瘤终于闭塞了,血管却因受到损伤,一侧管壁彭出形成了形如气球样的假性动脉瘤,直径达10多公分,大如婴儿的头颅。瘤体压迫了直肠和双侧输尿管,王老先生无法排便,肾脏积水肿大,并面临瘤体破裂出血的危险。手术剖腹探查发现,这个病变多次复发后已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无法切除。
河南省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科与介入科的专家经过认真会诊讨论,决定利用超声介入治疗技术医治王老先生的病。超声科专家为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定位后,将一个特殊的穿刺针经皮肤刺入患者的瘤腔内,注入适量的凝血剂。在超声显示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仅数秒钟后,瘤腔内的血液就凝集成块,次日,瘤腔已完全闭合。几天后,医生又在血凝块内注入适量溶血剂,使凝血块溶化成液态后抽出,肿瘤缩小。由于几乎没有创伤,术中患者没有不适和任何不良反应。

    髂内动脉假性瘤在临床并不多见,以往多采用手术结扎或放射介入栓塞病变动脉的治疗方法。但由于价格较高,设备复杂,手术痛苦较大等因素,受到一定限制。超声引导下动脉瘤内药物注射简便易行,价格便宜,没有创伤和痛苦,并可反复应用,是一种近年来才探索出的深受医生与患者欢迎的新方法。

    据该科张连仲主任医师介绍,经文献检索,这一方法在国内开展还较少,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除假性动脉瘤外,还可用于治疗静脉曲张等疾病。

(魏妍平  杨振岭)

移植静脉  避开夹角
河南省人民医院成功完成省内首例
成人"胡桃夹征"手术治疗

    近日,河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成功为一名31岁的"胡桃夹征"患者实施了左肾静脉移植手术,去除了左肾静脉上的"胡桃夹子",使其从此不再受"夹板气"。据悉,这是河南省目前第一例针对成人"胡桃夹征"患者开展的手术,填补了省内空白。
据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丁德刚主任医师介绍,所谓"胡桃夹"现象,即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左肾静脉走行于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形成的40-60度夹角之间,非常容易受这两条动脉的"夹板气",受到机械性挤压后,会引起反复性、发作性血尿或蛋白尿。由于解剖复杂,手术风险和难度很大,而且部分病人还需要移植昂贵的人工血管材料,因此大多采取保守治疗以缓解症状,我省还无手术根治成人"胡桃夹征"的先例。 
泌尿外科主任医师丁德刚和李启忠在法国冈城大学医疗中心研修期间,学习掌握了利用人工血管移植手术治疗"胡桃夹征"的技术。他们决定借鉴法国的先进技术为一名症状较重的男性"胡桃夹征"患者实施手术,并充分考虑国情(病人的经济能力),尽量采用病人的自体血管材料节省医疗费用。

    丁德刚主任医师主刀实施了手术,完全依靠过硬的血管移植、吻合技术,将左肾静与腔静脉吻合,使左肾静脉远离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根部,解除其受压,肾静脉回流得到改善。病人术后血尿消失。
经检索, 这是河南省第一例针对"胡桃夹征"开展的手术治疗方法,其意义不仅在于为临床提供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病人和医护人员对该病的认识。                     (魏妍平  杨振岭)

山西少年图钉嵌入肺中
河南省人民医院专家肺中巧取钉

    5月16日上午,河南省人民医院纤维支气管镜室为一位15岁的山西少年取出了已牢牢钉在肺中近半年的一枚图钉,近10年来,该院支气管镜室已为近200名患者取出不慎"落"在肺中的异物。

    15岁的山西黎城县少年王某,五个多月前口含图钉准备往墙上钉一幅图片,一不留神竟将图钉吸入肺中。次日,王某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山西省某市医院检查,医生告知,图钉已嵌入肺中,遂为王某施行了两次纤维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但均告失败,建议开胸手术取出肺内异物。

    近日,因惧怕手术已饱受病痛折磨五个多月的王某慕名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经过认真的术前检查,该院决定仍利用纤维支气管镜为其肺中取物。今天上午,副主任医师马云等专家经患者口腔插入纤维支气管镜,发现图钉深深嵌在右下肺中,图钉针尖扎入一侧肺壁,周围粘膜已充血肿胀,包绕着图钉。图钉的位置给手术带来很大麻烦,稍有不慎就会划伤气管壁造成出血、气道穿孔等严重后果,危及生命。专家们经过仔细研究后,先小心翼翼地用异物钳将针尖从气道壁轻轻拔出,然后将图钉从肺内顺利取出。

    据该院支气管镜室副主任医师马云介绍,近10年来,该院纤维支气管镜室已取出各类肺中异物近200例,异物有注射器针头、大头针、较大的骨头、小喇叭芯、花生米、药丸等形形色色的东西。她提醒读者尤其是儿童,不要口含物品做事,吃东西时不要说笑,乘车时不要吃东西等,以免吸入呼吸道引起生命危险。(魏妍平  杨振岭)

我院肝脏移植技术捷报连传
患者周松河换肝后满"周岁"
成为我省专家独立手术后生存时间最长的肝移植患者

    元月26日,51岁的农民周松河度过了人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接受肝移植手术重获新生满"周岁"了,成为我省专家独立完成的生存时间最长的"换肝人"。另外两名分别接受肝脏移植手术半年和一个月的患者,与我院肝胆外科器官移植中心的医护人员一起,为他举办了热烈而鼓舞人心的庆祝活动。随着越来越多肝脏移植手术的成功,河南省人民院大器官移植技术日渐成熟,我省数以万计的终末期肝病患者将无需奔走外地,在本省就可以接受高水平的肝脏移植手术。

    庆祝会上,周松河高兴地说,一年前他在我院接受了肝移植手术,目前自己的生活起居已和正常人没有区别,平时料理家务、做饭、带孩子都没问题,农忙时还能下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据专家介绍,他入院时因乙型肝炎导致终末期肝硬化,肝性昏迷反复发作,肝功能处于失代偿状态,现在脏器功能如肝、肾、心功能指标均正常,而且乙型肝炎也已消失,门脉高压症状完全解除。35岁的患者张健在庆祝会上情不自禁地做出胜利的手势,由衷地庆祝自己和病人能在医生的帮助下战胜病魔,再获新生。

为了加快大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步伐,我院在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选派年轻专家到法国研修学习。2004年,医护人员不负众望,相继成功完成数例肝移植手术,周松河已成为河南肝移植术后生存时间最长的换肝人。
          (魏妍平)


省人民医院采用介入新技术治疗宽基底脑动脉瘤

    近日,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应用介入治疗技术,为一名脑内宽基底大动脉瘤患者栓塞了瘤体,既避免了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又成功排除了脑内的"定时炸弹"。

    脑动脉瘤好发于青壮年,一旦破裂出血,致残致死率很高,因此被称为脑内的"定时炸弹"。常规外科手术治疗,因术中分离暴露病变时常引起出血,成为医生的难题,患者还要承担开颅的风险和痛苦。介入治疗对于窄基底动脉瘤效果好,而对于宽基底动脉瘤,存在着误栓的危险,因此,宽基底动脉瘤的治疗一直是介入医学亟待解决的难题。

    省人民医院介入科李天晓主任及翟水亭、曹会存等医生在介入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经仔细研究,决定采用最新型的Neuroform支架加EDC电解钢圈治疗该类型的动脉瘤。手术中,他们既仔细又熟练,先将Neuroform支架放置在动脉瘤载瘤动脉处,然后将特制的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通过Neuroform支架的网眼送入动脉瘤体内,通过微导管用EDC电解钢圈将动脉瘤成功地致密栓塞。

     此例介入治疗的成功,为宽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新的思路,也标志着我省神经介入治疗技术日趋成熟。
"小伞"飘落室缺处 免去开胸治先心

省人民医院成功开展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

    将伞状的精密仪器通过导管送至心室缺损处,即治好了十多年的心病,阻止血液随意出入左右心室。省人民医院中心导管室继成功开展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等疾病的介入封堵术后,又使两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取得圆满成功,为先心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7月19日,该院中心导管室分别为一名17岁的女孩和一名14岁的男孩实施了先进的介入下封堵术。在心外科医生的配合和彩超的实时监测下,导管室的医生为病人做股动脉和股静脉穿刺后,用一根约3mm粗的导管,将一个伞状的封堵器植入病人的心室间缺损处,使这个带着特殊使命的精密的小伞不偏不倚正好封堵住室间隔的缺损。术后,大家即在彩超上看到,两心室间血液分流的现象立即消失,杂音也无影无踪。数小时后,病人即恢复了正常活动。

    以往,治疗先心室缺一般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在全麻下进行开胸体外循环手术,创伤及病人的痛苦很大。而通过介入的方法治疗室缺,不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而且只需在局麻下进行,是一种方便、安全的治疗方法。
(魏妍平 赵德正)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给医生一双慧眼
河南省人民医院率先开展第二代新型超声造影技术

 
    一名肝部不适的患者,经多家医院增强螺旋CT和彩超检查,被诊断为左叶肝占位,但肝脏的其它部位未发现明显异常。河南省人民医院超声科应用最新引进的DU-8高档彩超及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为其进行了详细检查,根据显影特点,除肝左叶占位被明确诊断外,在肝脏的其它部位还发现了几十个小的转移性病灶。患者的主治医师说,这种先进的检查手段借给了医生一双更加有洞察力的眼睛,对医生的诊疗行为帮助太大了。

    河南省人民医院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国际上最新的实时超声造影技术。与普通B超不同的是,它在检查患者过程中,连续成像,一分钟可获取300多幅图像,就像放电影一样,是连续的不间断的视觉效果,这样一些即使是细小的病变也不会逃过医生的眼睛。

    据省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袁建军介绍说,过去的大多数常规超声仪器由于不能进行灰阶动态造影以增强信息,故在诊断肝脏肿瘤等疾病的准确性方面被认为略逊于经常使用造影增强的CT、核磁共振等影像技术。随着超声造影剂研制的不断改进以及超声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今年年初,国际上成功地开辟了全新的超声造影领域。

    这种新一代超声造影技术可增加肿瘤与正常组织反射性的差别,增强肿瘤病灶内的血流信号显示,更完整地显示肿瘤的血管形态、分布及血供情况,有效地改善彩超对肿瘤的检测,且造影剂对身体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其配合彩超的应用无疑将在肝癌早期诊断、肝脏肿瘤及结节的鉴别诊断、肝癌介入及射频治疗后血流灌注评价、肝硬化及肝移植等多方面建立新的诊断评价标准,发挥重要的临床意义。
除可对肝脏进行检查外,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还可以对肾脏、乳腺、心肌等进行实时超声造影。可用于实质性脏器良、恶性肿瘤的定性、定量及鉴别诊断,了解脏器及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等。实时心肌造影还可用于判断心肌缺血及梗死心肌的部位范围、评价危险区及存活心肌状况等。
目前,该院超声科已顺利开展了实时超声造影技术,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更加先进的诊断手段。

心脏病治疗史上的重大探索
让自体干细胞在心脏内"生根发芽"
河南省人民医院首次开展的两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治疗晚期心衰技术均取得惊人疗效

    "让自己骨髓里提取的干细胞在坏死或怠工的心肌中生根发芽,实现心肌再生",这个我国医学界多年来的设想和研究,近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变成现实。8月26日和9月10日,河南省人民医院首次为两名晚期心衰患者分别实施了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术,标志着河南省在此领域已当之无愧地走在了国内及世界前沿。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无排斥反应、痛苦小、花费少、不违背伦理道德等诸多优点,如果技术成熟可以推广,将在我国心脏病的治疗史上写下新的一页。

    自2001年起,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高恩民就带领由段红艳等人组成的课题小组,进行了历时两年多的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脏病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工作,证实了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并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

    8月26日和9月10日,在高恩民副院长的带领下,该院留澳心内科专家高传玉等人分别为两位晚期心衰患者施行了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手术。其中一位是郑州市67岁的王某,因患扩张性心肌病出现严重心衰,胸闷气短不能平卧,药物疗效差。一位是48岁的刘某,两个月前患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在外省某医院植入冠脉内支架后不到两个月便堵塞,出现了与王某一样的晚期心衰症状。专家从他们的髂骨内抽取了一定量的骨髓,采用特殊方法提取出单纯骨髓间质干细胞,然后通过心导管,将王某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注入冠状动脉内,将刘某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注入其坏死心肌部位的毛细血管内。

    9月16日,高传玉主任兴奋地告诉记者,尽管3--6个月才能从客观指标上判断这项技术的疗效,但病人术后的症状和初步检查结果却令人震惊。他们的心衰症状很快就有改善,原来躺在床上无法活动的刘先生术后第3天就一口气徒步上了3层楼。B超证实,两人的心功能也均由Ⅳ级转为Ⅱ级。

    据高恩民副院长介绍,这一技术尤其适用于心肌梗死病人。因为坏死的心肌形成斑痕后就失去了功能,最终发展为心衰甚至猝死。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它们能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却无法挽救坏死的心肌。而干细胞移植技术将使许多心脏病患者获得根本性的治疗效果,因此具有重大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此前,我国已成功开展用胚胎干细胞和从*的骨骼肌中提取卫星细胞移植治疗心脏病的技术,均都到了受伦理道德、材料来源、病人痛苦较大等因素的限制。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与其相比,具有安全可靠、痛苦小、花费少、无排斥反应、不涉及伦理道德等许多优点。如果在临床推广应用,这一技术无疑使我国的心脏病治疗技术向前迈进巨大一步。
相关链接: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医学领域掀起了对干细胞的研究应用热潮,美国干细胞研究的新发现在美国1999年十大科技成果奖中荣居榜首,成为最令人关注的新闻。干细胞之所以彰显如此巨大魅力,是因为它有着神奇的功能。干细胞(stem  cell)英语的字面意思是能长出枝、干的细胞,它是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项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就像一粒种子,种到哪儿就会在哪儿"生根发芽"。如果将它移植到坏死的心肌内,它就会形成新的有功能的心肌细胞,并促进血管再生,使得一直以来无法救活坏死心肌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目前,用干细胞移植治疗组织损伤和功能衰竭性疾病的报道越来越多,我国和世界医学界已先后报道了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等消息,可见干细胞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自2001年起,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高恩民就带领由段红艳等人组成的课题小组,历时两年多进行了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诱导剂的作用下,向心肌细胞进行分化,10天左右能看到分化形成的肌管细胞,21天左右发现有闰盘(心肌的特有结构)样结构。随后,他们取大鼠的骨髓,离心后提取骨髓间质干细胞进行体外扩增,然后把细胞打上标记,移植到大鼠梗死的心肌内,经免疫组化鉴定,发现带标记的细胞在坏死的心肌部位形成了新的心肌细胞,B超检查也证实大鼠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魏妍平  杨振岭)


   背景资料: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医学领域掀起了对干细胞的研究应用热潮,美国干细胞研究的新发现在美国1999年十大科技成果奖中荣居榜首,成为最令人关注的新闻。干细胞之所以彰显如此巨大魅力,是因为它有着神奇的功能。干细胞(stem  cell)英语的字面意思是能长出枝、干的细胞,它是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项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就像一粒种子,种到哪儿就会在哪儿"生根发芽"。如果将它移植到坏死的心肌内,它就会形成新的有功能的心肌细胞,并促进血管再生,使得一直以来无法救活坏死心肌(原来治疗只能靠心脏移植)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将它种植到中枢神经内,就会生长出新的血管和神经细胞,使瘫痪患者重新站起来成为现实。我国众多医学家在近几年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房颤治疗有新法
新型起搏器让老人安心过年

    60多岁的赵老先生患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合并阵发性房颤后,和家人一直在担忧中度过。近日,我院专家在他体内植入了新型起搏器护卫他的心脏,他也有幸成为我省首例接受"抗快速心律失常型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

    据悉,这种新型起搏器全称"抗快速心律失常型起搏器",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治疗房颤新方法,2002年在欧美等国家开始应用于临床,2003年国内北京、广州等地少数大医院也开展了该项技术,在河南尚属首次开展。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作时常常是致命的,并且患者还有血栓并发症、中风等危险,因而有效地控制和消除房颤成为当今心血管内科领域的热点。近年来房颤治疗的策略正迅速、不断地得到更新和发展,但对于合并有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手术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而危及生命。抗快速心律失常型起搏器作为新的治疗方法,能够确定心脏房速或房颤的发生,并可终止心动过速的发作,同时还可对心脏房早进行干预治疗,从而有效预防房颤等心动过速的发生,像一名卫士一样时刻护卫着患者的心脏。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周晗赴法国学习时掌握了抗快速心律失常型起搏器新技术。近日,她在科室副主任医师张静、王现青等配合下,凭着丰富的介入手术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巧,仅用40分钟便为赵老先生成功完成了房颤起搏器的植入操作,标志着河南省房颤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                 (  杨振岭  )
                                                                     

房颤治疗有新法
新型起搏器让老人安心过年

    60多岁的赵老先生患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合并阵发性房颤后,和家人一直在担忧中度过。近日,我院专家在他体内植入了新型起搏器护卫他的心脏,他也有幸成为我省首例接受"抗快速心律失常型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

据悉,这种新型起搏器全称"抗快速心律失常型起搏器",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治疗房颤新方法,2002年在欧美等国家开始应用于临床,2003年国内北京、广州等地少数大医院也开展了该项技术,在河南尚属首次开展。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作时常常是致命的,并且患者还有血栓并发症、中风等危险,因而有效地控制和消除房颤成为当今心血管内科领域的热点。近年来房颤治疗的策略正迅速、不断地得到更新和发展,但对于合并有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手术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而危及生命。抗快速心律失常型起搏器作为新的治疗方法,能够确定心脏房速或房颤的发生,并可终止心动过速的发作,同时还可对心脏房早进行干预治疗,从而有效预防房颤等心动过速的发生,像一名卫士一样时刻护卫着患者的心脏。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周晗赴法国学习时掌握了抗快速心律失常型起搏器新技术。近日,她在科室副主任医师张静、王现青等配合下,凭着丰富的介入手术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巧,仅用40分钟便为赵老先生成功完成了房颤起搏器的植入操作,标志着河南省房颤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                 (  杨振岭  )
                                                                     

骨科、血液科医生联合攻关
为重型血友病患者成功实施手术
顺利摘除其腹膜后巨大软组织假瘤

    近日,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和血液科联合攻关,为一位血友病患者成功实施了腹膜后巨大软组织假瘤摘除术。目前,患者已顺利康复,即将痊愈出院。据悉,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障碍性疾病,血友病患者身体任何部位的损伤都会造成出血不止,因而为此类患者进行手术的风险极大。该项手术在河南尚属首次,填补了我省此领域的空白。

     来自焦作市的血友病患者郭某是一位17岁的小伙子,自幼身体各处就经常出现自发性出血,严重时几天止不住血,常要大量输血。他的两位表哥也患血友病,因出血不止而过早夭折。两周前郭某突发右下腹剧痛合并右下肢不全瘫痪,经检查诊断为腹膜后巨大"肿瘤"。他曾求治于多家医院,但因手术难度和风险太大,均被婉言拒绝。无奈,痛不欲生的他和家人一起,又抱着一线希望来到省人民医院。该院骨科主任医师高延征接诊后,认真分析了患者的病情,认为腹膜后的巨大"肿瘤"已严重压迫了坐骨神经,发展下去将更难处置,患者随时面临生命危险,须尽早手术摘除。看着小伙子异常痛苦的表情及患者父母无限的期待,他不忍再让患者失望,决定收下这位特殊的患者,尽最大努力为之治疗。

    患者住院后,该院骨科、血液科、麻醉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共同会诊,商议和制定了周密的手术计划以及治疗和护理安全保障措施。大家一致认为,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是解决好术中止血问题和选择好最佳手术时机。该院领导和医教办对此病例高度重视,立即进行组织和协调,要求血液病实验室、药剂科、输血科、手术室等各相关部门进入"一级战备",抽调技术精英,全力保驾护航,保证特殊止血药物"Ⅷ因子"的供应,并做到血液监测、急诊手术和输血等随需随做。同时,医护人员一边积极进行术前准备,一边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克服恐惧心理。

    在各部门的紧密配合下,特殊止血药及各项保障措施迅速到位,术前准备很快完成。3月28日,主任医师高延征和血液科医生等立即选择最佳时机(血液中Ⅷ因子的浓度达到手术要求)加班为患者实施手术。术中止血效果理想,患者腹膜后重达2公斤的巨大"肿瘤"被顺利摘除。经病理证实,"肿瘤"为腹膜后某部位反复出血、机化而形成的软组织假瘤。

    术后,在医护人员的特别护理和特殊治疗下,患者治疗安全得到了充分保证,恢复顺利。看着儿子将要康复出院了,患者的父母感激万分,热泪盈眶,他们拉着高延征的手不住地说:"为了治疗我儿子的病,省医院的领导和这么多同志们操心操劳,太谢谢了,感谢你们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
(河南省人民医院  杨振岭  魏妍平  田利明)


输精管复通术"升级换代"
分四层缝合    确保输精管再通畅

    27岁的刘先生做输精管结扎术已四年,不幸独生女儿意外身亡。几天前,河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应用目前最先进的显微外科缝合技术,为他做了非常精细的"四层缝合"输精管复通术,以确保手术效果。术后将要出院的刘先生高兴地说:"为了圆我的梦,医生给我上了四道保险啊!"

    输精管结扎术是男性绝育方法之一。如果结扎者被批准可以再生育子女,就需要施行显微外科输精管复通术以恢复生育能力。而手术成功的关键是输精管精确对合。输精管共有四层组织,即粘膜肌层、肌层外膜、外膜和鞘膜。目前,由于显微缝合技术的发展和缝合线日益微小、精细,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发达国家已采用最先进的缝合技术,即分四层缝合输精管,成功率显著提高,达98.5%。在我国,通常采用一层或二层(最多三层)缝合,手术成功率为70%左右。

    手术时如果输精管对合不好,可能引起术后输精管不通畅、漏精(漏精会导致精子肉芽肿形成、精子抗体产生,降低生育率)等,从而降低成功率。分四层缝合的方法与分一层、二层或三层缝合相比,具有保留血液供应充分、对合整齐、密封好不易漏精等优点,使吻合后的输尿管更接近恢复正常的解剖和生理状态,从而确保了手术效果。

    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史红林副主任医师是刘先生的主刀医生。据他介绍,分四层缝合方法,对显微外科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要用一种非常细的特殊缝合线。由于输精管的管腔只有半毫米左右,而整个管子却有2-3毫米粗,所以手术要求非常精细,所用手术时间也较长。
河南省人民医院党办  杨振岭  魏妍平
长QT综合征外科治疗有新法

河南成功实施经锁骨上径路切除左心交感神经节手术
该项手术第一次由中国医生独立完成

    国庆前夕,河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与心内科、麻醉科、手术室协手合作,为一例长QT综合征伴室速、晕厥反复发作的女性患者成功实施了经锁骨上径路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Horners综合征发生,心电图QT间期较术前缩短了近60ms。据悉,该项手术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外科治疗长QT综合征的新方法,本世纪初意大利的医学专家首先实施的保留左侧星状神经节头部的心交感神经切除术,大大减少了Horners综合征的发生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效果。但该手术风险大且技术要求高,此前尚无中国医生独立完成的报道。

    长QT综合征(LQTS)是指患者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T波异常,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性室速(TdP),导致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未经治疗的患者15年的死亡率高达53%,积极、有效地治疗非常重要。常用的治疗方法为长期服用β-阻断剂,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病情能得到缓解。但约有四分之一的患者即使使用了足够剂量的β-阻断剂也仍有晕厥发作,且有一部分患者因心动过缓或其他原因不能耐受大剂量的β-阻断剂治疗。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内科常用的方法是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或埋藏式心复律除颤器(ICD),但其昂贵的价格及仪器本身的寿命等因素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能够迅速地抑制心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显著降低心搏骤停和晕厥的发生率,使LQTS得到有效地治疗。但传统采用的开胸直视手术创伤大,且并发症即术后Horners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造成患者术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及同侧面部出汗减少等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面部美观与生活质量,因而多年来该项手术一直未大量应用,后来的胸腔镜下手术也未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经锁骨上径路实施保留左侧星状神经节头部的心交感神经切除术这一新的手术方法,避免了开胸直视手术或胸腔镜下手术对胸膜腔及肺的损伤,大大减少术后血、气胸及胸腔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及Horners综合征的发生。但因手术部位深,手术野内重要神经、血管丰富,解剖较复杂等,给手术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国内仅北京个别大医院邀请意大利的专家完成了数例该项手术。

    9月初,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接诊一位长QT综合征患者。该患者46岁,女性,反复发生室速、晕厥,其中两次晕厥不能自行恢复,经体外电复律、人工心肺复苏抢救后才得以保全生命。患者入院时晕厥发作期间的心电图均显示QT间明显延长,最长达720ms。入院后给予常规β-阻断剂治疗,患者出现较严重的心动过缓,心率一度降至40次/分,而QT间期并无明显改善,平均QTC600ms左右。考虑到这位高危患者经济上并不富裕,主管医生周晗主任医师建议实施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这一国际先进的治疗方法。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杨光煜接到会诊请求后,与全科同志一起进行了认真讨论,大胆设计了周密详细的手术方案。9月22日,在麻醉科、手术室及心内科的大力配合下,杨主任和张晓林主任医师协同作战,凭着丰富的经验和精细准确的操作,仅耗时45分钟就顺利完成了手术,结束时心电图显示QTc即降至471ms。
患者术后心得安用量降至15mg/天,未再发生室速等室性心律失常,也未再发生晕厥症状,已于10月1日顺利康复出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党办  杨振岭  魏妍平

干细胞创造生命奇迹
河南省人民医院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获重大进展

    干细胞移植亦称再生医学,是当今世界医学最前沿技术之一。近年来,河南省人民医院专家将他们多年的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基础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心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为众多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患者点燃了重获健康和生命的希望。据悉,该院迄今已完成近百例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术,疗效令人振奋。此项技术的综合临床应用和研究走在了全国前列,河南省卫生厅、科技厅等部门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现已申报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衰竭是人类致病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患者往往要承受极大身心痛苦,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其治疗也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美国每年为此要花掉一半的年度医疗经费。完美地修复或替代由疾病、创伤、意外事故、衰老或遗传等因素造成的组织、肢体或器官缺陷、伤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目前医学上治疗这类疾病的措施主要是器官移植、外科修复、人工假体和机械装置等,但最终难以修复损伤的组织、器官或使其功能持久恢复,同时还受到供体来源、伦理道德争议等种种限制。

    20世纪末,世界医学界掀起了干细胞研究的热潮,以期找到治疗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的新方法。河南省人民医院自2000年起,率先在省内开展了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探索,并成立了由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高恩民为组长的干细胞临床应用与研究课题小组。课题小组由近十个相关专业的高级职称人员组成,其中包括5名博士、6名硕士和4名国外留学归国人员。通过大量扎实的动物实验等基础研究,他们证实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与分化能力,同时还是"万能细胞",具有超乎人们想象的可塑性,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转化再生为各种组织、器官细胞。在此研究基础上,他们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证明,用干细胞替代组织、器官受损的细胞后,受损组织和器官得到修复,其功能也得以恢复。由此可见,干细胞就像一粒"种子",种植到哪个组织或器官上就会"生根发芽",长出与所在组织或器官相同的细胞。同时,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他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骨髓间质干细胞的采集、分离、纯化、冻存、培养、诱导分化等程序,这些前期工作为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提供了可靠保证。

    从2003年起,他们开始逐步将这项研究应用于多个学科。目前已为76名脑中风、脊髓损伤、颅脑损伤、脑萎缩或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进行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手术,即通过手术将患者自身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后注入受损神经组织,让其"生根发芽",长出新的神经、血管等组织,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随访显示,术后患者的记忆、智力、语言、运动、感觉等各种神经功能逐渐恢复,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有效率接近100%。对于中枢神经损伤患者来说,瘫痪在床能够重新站起来,言语含糊变得吐字清楚,大小便失禁能够自我控制,肢体能够重新知疼知痒,等等,这在以前都是无法想象的,如今已成为事实。为18名终末期心力衰竭或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进行了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通过动脉血管将分离获得的多潜能干细胞注入冠状动脉开口处,种植到心脏。术后患者心功能开始改善或明显恢复,可以避免做心脏移植治疗。其中5例病人随访已超过3个月,通过影像学检查,病人的心脏均不同程度地长出了部分新生肌肉。为4名下肢动脉闭塞症(属下肢缺血性疾病,俗称脉管炎,由糖尿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引起,患者下肢疼痛异常,逐渐发展至肢体坏死,常需截肢。)患者进行了干细胞移植治疗,将分离培养好的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注入患者病变下肢肌肉内,结果每位患者的痛疼症状均彻底缓解,坏死组织重现生机。影像检查(DSA)显示干细胞种植的局部肌肉内生成了大量新的小血管或微血管,建立了新的侧枝循环,将富含氧气的动脉血输送至远端缺血的肢体,从而使患者得以避免截肢。

    由于干细胞可以从患者自身获得,从而避免了异体取材所带来的供体来源问题、伦理道德争议等种种限制,而且治疗费用相对低廉、手术创伤小,因此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技术有着诸多显著的优势,预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这项应用研究还处于逐步成熟阶段,但近百例患者的治疗效果是惊人的和突破性的,有的已可取代器官移植治疗(如心脏移植)。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和治疗方法的日益完善,可望应用于更多的治疗领域,为组织或器官损伤患者提供一个可长期甚至终身有效的全新治疗方法,从而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实现人类战胜各类顽症的梦想。       杨振岭   魏妍平 

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并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年龄偏轻的患者有了合适的选择

    对于年纪偏轻而不宜进行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来说,怎么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一直是个苦恼的问题。3月5日,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黄遂柱博士,成功实施了一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并胫骨矫形术,目前该例患者正在顺利康复。该项手术在进行关节清理的同时,还使患者合并的膝内翻畸形得到满意的矫正,从而为此类患者提供了较为合适的治疗选择。
该例患者54岁,女性,以"双膝关节疼痛多年,合并明显膝内翻畸形"为主诉入住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经检查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畸形。由于患者年龄因素,并不太适宜做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而单纯进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却不能矫正膝内翻畸形,效果会打折扣。主管医生黄遂柱经过全盘考虑,决定在关节镜下大胆为患者一次实施两项手术,即进行关节清理和膝内翻畸形矫形,术前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
3月4日,黄博士在关节镜下为患者病情较重的右膝关节成功完成了两项手术。为切实保证关节清理效果,采取了新的高位截骨的办法矫正膝内翻畸形。该矫形术借助精确的定位装置,在胫骨平台下截骨,并用特制的钢板固定,不需石膏固定(传统低位截骨法截骨处位于胫骨中上段,术后需行石膏固定),这样不影响患者术后的早期关节功能锻炼。目前患者正在顺利恢复,下肢力线矫正效果满意。
据黄博士介绍,该项手术适应于年纪偏轻而不宜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畸形患者,但术前患者膝关节屈伸功能及稳定性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河南省人民医院党办  杨振岭魏妍平

无需注册-

百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