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带上的日本全设防经验

  • 文章作者:123

几天前的4月6日9时32分,意大利中部城市阿奎拉发生6.3级地震,95公里外的首都罗马震感明显,目前已造成至少287人死亡,上千人受伤,2.8万居民无家可归。4月10日被定为意大利全国哀悼日。

  意大利民众将伤亡惨重的原因归咎于建筑质量的低劣,中世纪古镇阿奎拉变成了废墟,许多现代公寓也毁于一旦。意大利地质学家佛朗哥·巴尔贝里向当地电视媒体说,他对意大利疏于保护位于地震活跃带的建筑物感到失望。“令人气愤的是,如果这场地震发生在美国加州、日本或其他积极采取抗震措施的国家或地区……可能不会造成一例人员死亡。”

  由于大地震中楼房倒塌致使人命伤亡惨重的,还有发生在去年5月12日的中国汶川大地震,数万名同胞葬身于瓦砾。

  本报记者在日本政府、企业、民间团体、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采访发现,确如那位意大利地质学家所言,日本如果发生同样震级的地震,可能不会造成一例人员死亡。日本防患于未然的防灾意识,制订完善的防灾计划,对建筑质量要求的精益求精,正是如意大利、中国这些多地震带分布的国家应效仿的。

  诚如日本内阁府参事官池内幸司说:“我们知道有地震,但不知道是何时来,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能否准确预报,而是如何将地震损失降低到最小。”

  全部国土都在地震带上———随时随地的危机意识

  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是一个契机,从那时开始,日本全国都设立了计划防灾部门,预测将要发生的大规模地震,对毁坏程度做预测,并设计救灾的具体措施

  在三个星期时间内,池内幸司必须有一个星期住在日本东京大手町附近的区域。他在这一个星期里,包括周末,必须保持手机24小时开通,而且要保证半个小时内,无论是步行、或者骑自行车,都可以赶到首相官邸。

  因为池内先生担任着内阁府负责地震火山对策的参事官,如果是地震或火山爆发,他所在的部门必须在1-1.5个小时内,按照内阁官房长官的指示发出指令。“2007年的新泻(县)中越冲地震时(新泻中越地区在2004年、2005年、2007年都发生过地震,一般统称为新泻中越地震),我正在办公室,所以很快赶到了官房长官官邸,随负责的部长大臣马上乘坐直升机直奔现场。”他说,依照日本法律,日本成立了中央防灾会议,内阁总理大臣为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长官负责协调和联络,国土厅、气象厅、防卫厅和消防厅等部门负责具体实施。池内先生所在的办公室相当于中央防灾会议的秘书处。

  “日本全部的国土在太平洋地震带上,全部在可能发生5级地震的范围内,20%的国土在6级以上的范围内。”池内先生指着世界地震分布图说,“很不巧的是,日本列岛在4个板块的交界处。全日本有2000多处活断层,地图上所标示的为主要的104个,可能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所以,在日本,任何时刻都有可能发生地震。日本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

  所以,日本的危机意识与国民的忧患意识、政府的危机管理意识紧密相连,日本制订了灾害管理基本法,形成了一套以40余部法律组成的完善的灾害法律法规体系,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应对措施、信息传递、灾后重建以及财政金融措施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按照法律,中央防灾会议承担着预防和救灾的指令具体发出。新泻中越冲地震时,池内幸司在20分钟内赶到了官房长官官邸,当天,对策本部在震中地带设立。“我们要和警察、自卫队、消防人员等合作,形成救灾机构。”池内先生说。

  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是一个契机,从那时开始,日本全国都设立了计划防灾部门,预测将要发生的大规模地震,对毁坏程度做预测,并设计救灾的具体措施。“我平时要做的工作就是地震和火灾发生时的推演。”池内幸司的办公室做了一系列计划,包括东京首都地区发生直下型地震超过8级时的救灾推演,“首都地区每过二三百年就会发生一次这么大的地震,上次是在1923年,我们估计百年内不会发生,但是,仍然有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可能,而这个概率,我们估计在30年内为70%.”

  他们推算,如果在冬季的傍晚,风速为15米每秒,东京发生7.3级地震,按网格矩阵方法测算,完全坏掉的房屋将集中在东部居民区,被火烧坏的房屋将在西部地区,将有85栋大型建筑物毁掉,11000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11200亿日元。

  该停止的都停止了———地震速报系统的作用

  2008年7月19日,日本东北部发生7级地震,中国一些媒体报道说,日本提前10秒钟发出了预警。其实,这是日本的地震速报系统发挥的作用

  如果地震真的发生了,忙碌起来的不只是内阁府的池内幸司和他的同事,中央防灾会议自动生成对策本部,应对地震的一切措施就自动开始了。

  这时,可能比中央防灾会议更早的则是对一些生产生活设施发出指令了。日本的很多公司,特别是电信、铁路、燃气、电力、供水等部门,可能就在地震发生的一刹那,各自的指挥系统就已经向设备终端发出了指令。

  “我们公司有一套自己的地震速报系统,在地震初期,P波刚刚到来时,我们设置在全国各地的地震仪就测到了。”日本电信株式会社(NTT)灾害对策室室长北口隆也说,“P波到来后,与S波还有一段时间差。”

  这时,日本铁路公司设置在新干线沿线、铁路线和海岸线上的上千个地震仪也测到了地震的P波。“P波的速度是以每秒7公里传到检测点的,而S波的速度要慢很多。”西日本旅客铁道株式会社(JR西日本)土木课长垣尾说,“那么,我们就可以提前于S波到来之前测到地震。”监测点在得到P波数据后,迅速计算出地震震级和到新干线的距离,通过电脑向列车发出指令。“新干线停车的时间还有40秒,如果这时的时速为300公里,那就可以降到时速200公里,从而降低受灾害的程度。”

  日本气象厅和铁道技术所同样拥有这套技术,是日本新干线之外的铁路采用的。“可是,JR西日本的技术要比气象厅的技术提前两秒,这可以让列车提前300米刹车。”垣尾说。

  日本气象厅和防灾所共有1000个地震测量仪,他们的资料可以提供给各个公司和单位。“每一户的燃气表都是智能的。”东京燃气株式会社防灾课长坂口央一说,从2001年开始,在得到气象厅的数据后,东京的燃气用户就采取了智能化设备,而且,东京燃气也在供气范围内设置了4000个地震测量表,“大概每一公里的范围内就有一个,气象厅和东京政府在这个范围内差不多也是这个数。”如果测到一个地方裂度为5的地震时,“那么,我们公司的系统就会自动切断这个地方的供气,每一户的供气表就会自动关闭。2005年的新泻中越地震时,我们的系统就发挥了作用。”

  这时,日本NHK电视台已经开始播放哪里发生地震的消息。“可是,NHK只能告诉你哪儿发生了地震。”NTT灾害对策室长北口隆也说,“我们开发了一套系统,在通过对P波计算出震级后,我们的系统将向用户发出信息,哪儿发生地震了,震级多大,多久能到达你的身边。”

  NTT的这项服务是付费的。“6万日元的终端,可以设在居民楼里,企业一般都有。个人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接收,每月要多交500日元的服务费。”北口隆也说,“如果是5弱级别的地震,那么,就可以有20秒的躲避时间。”

  地震速报系统是2007年9月1日在日本开始尝试的。“在震源较浅的地震时,就能发挥作用,人们可以马上躲避,工人马上停工,减少损害。可是,震源较深时作用就发挥不大了。”池内幸司说。

  2008年7月19日,日本东北部发生7级地震,中国一些媒体报道说,日本提前10秒钟发出了预警。其实,这是日本的地震速报系统发挥的作用。

  如果地震发生了,日本的供水、电力等系统也会迅速收到警报,根据震级迅速切断或中止某一区域的供应,该停止的都停止了。

  将灾害降低到最小———完善的防灾计划

  改良新干线、加固核电站、设置了应急供水点……哪怕是生产啤酒的工厂,对地震的防范也做了全面部署,假想了在地震发生时将出现的情况

  推演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害,然后据此制订计划,日本政府对此简称BCP.“确保地震发生时,政府业务继续计划。”池内幸司所在的部门参与制订了防灾计划,他们要确保政府部门在灾害发生时,工作能够继续。“中央政府如果受灾了,怎样开展工作?如果交通工具停止运营,日本的公务员又住得很远,政府官员很难赶到市中心的办公室。”他说,“内阁府在2001年6月就做了计划指南,通过中央防灾会议发布,到2008年9月1日,已经有19个省厅制订了各自的防灾计划。我想,所有部门都应该制订的。”

  不仅是日本的中央机关制订了防灾计划,每一个企业、学校、机关也都制订了相应的计划,并且对可能受到损害的地方进行了改良。而这一切,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是一个契机。

  “JR西日本”在阪神-淡路大地震时,遭受了1000亿日元的损失,恢复通车用了80天时间。“新干线是1970年代设计的,柱子不具韧性,我们对32500根柱子进行了加固。”垣尾先生说,“自然灾害是不可测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技术开发,尽量将灾害降到最低。”通过对新干线和普通铁路历时数年的改良,JR西日本公司的铁道线抗震的能力加强了。“不仅是技术上改进,我们的危机管理手册也做出了具体规定,在5弱的地震发生时,我们都要回到公司本部的岗位上,接受指示到达现场。”

  如果地震发生,最危险的可能是核电站了。“我们在核电站设计时留有余地,有些功能未启用,一旦发生异常,要迅速在反应堆中插入控制棒。”中部电力株式会社浜冈核电站广报部长西田勘二说,“核电站是按抗8.5级地震设计的。”

  即便这样,2005年的东京地震时,东京核电站还是受到了影响。“我们吸取了教训,对5000个地方进行了电路改造,花了100亿日元进行加固,将抗震的标准提高到1000gal,而这一区域预测地震的破坏力是395gal.”

  除了加固核电站,地震发生后,浜冈核电站还是要出动440名要员,在地震发生时,召开电视会议。“即便是休息日,也有3名官员在值班室。”西田说。

  日立是一个含家属100多万人的大企业,日立制作所总务本部灾害对策部部长小岛俊朗的手下有500多人负责灾害对策,因为这个遍及全球的企业总是在有大灾难发生时被卷入其中。“我们按照日本中小产业厅和产业经济省的规定,制订了完整的BCP,并在阪神-淡路地震后做了修改,成为集团各企业的防灾手册。”他认为书面是不够的,还要经常训练,“每年选一个好的企业,把他们的经验拿到员工大会上分享。”不仅如此,小岛俊朗设计了把50个人分成两组,“在两个不同的办公室,一组监控另一组,随时作为另一组的补充。”

  哪怕是生产啤酒的工厂,对地震的防范也做了全面部署。“朝日有9个工厂,我们不会同时受灾,订单是电脑化的,有备份的系统,距离越远越好,比如不仅在东京有,也会在大阪有一套系统,但我们还没做到,投入太大了。”朝日啤酒株式会社总务法务部田岛徹说,即便一两个工厂受损,其他的工厂也会按照业务计划完成生产。

  东京水道局负责东京都的饮用水供应。“我们设置了应急供水点,每公里的范围内有122个点,还有应急供水槽,市民可以走路去打水,这覆盖了97%的区域。”东京都水道局综合防灾担当係长的保永政幸说,“东京的水道与周边县道府是相通的,正在协调在灾难发生时互相取水的工作。”

  电力、通讯、铁路、交通、燃气、供水等部门也都制订了防灾计划,假想了在地震发生时将出现的情况,如何保障通讯、供水、供电、交通,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将灾害降低到最小。

  迅速投入救灾中———灾后统一行动

  “大地震发生后,首相和各省厅主要负责人要在首相官邸组成危机管理中心,气象厅要在两分钟内通报地震强度”

  中央防灾会议将向全国发出指令,池内幸司或者他的同事这时将协调气象厅、国土厅、防卫厅、消防厅等部门,还要迅速赶到地震发生地,一场紧急动员的救灾行动就要开始。

  “大地震发生后,首相和各省厅主要负责人要在首相官邸组成危机管理中心,气象厅要在两分钟内通报地震强度。”池内幸司说。

  “一般灾害时,自卫队是不出动的。但是,如果灾害涉及很广,自卫队要参与运作。”日本NPO中心事务局长田尻佳史说,“这是县道府知事和中央首脑控制的文官政府所决定的,而自卫队属于中央政府。不过,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后有了改变。那次很严重,可是兵库县知事却没有要求自卫队到现场,他们想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教训。”从那以后,日本讨论了文官控制制度的原则,自卫队可以根据紧急、公共、不可替代、近邻派遣原则决定是否参与救灾。

  一旦灾难发生,除了政府和自卫队之外,企业等各单位也都要迅速投入到救灾中,他们平时制订和做了演习的计划立即付诸实施。

  “日立公司已经发放了5万部有安全保证的电脑给员工,将来要扩大到7万部,发生大地震时,他们可以在家里或其他地方办公。”小岛俊朗说,“我们强调人命优先,有些员工很认真,只顾生产不顾自己,他会丧命的。”

  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小岛俊朗在当天傍晚就接到了中国公司发回的信息,他马上用邮件报告给日立的总经理,并迅速接到了回应。“我们的中国合作工厂也有伤亡,我们以企业名义马上提供了救援金、水、毛毯。”日立为汶川地震提供了1.2亿日元的救援金。

  日立在企业救灾同时,还设计了投入社区救灾的计划。“我们要承担物流任务,会对公司内部的义工提供支持,公司在全国的6家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投入到灾区救援都算工作。”小岛俊朗说,“我们还有面向海外的救援系统,一旦员工在海外遇到灾难,水和粮食都会想法送到”。

  同样的计划在朝日啤酒株式会社也已制订。“日本政府预测说,大地震将会造成1.8万人丧生,而有可能全国范围内暴发的流感将使64万人死去,所以,我们不仅有应对地震的预案,也有应对流感的。”田岛徹说,“朝日工厂与地方政府都有协定,厂区存有大量的水,可以在灾难时供居民饮用,有些厂区还可以作为避难所。当然,各地政府与工厂的协议是不一样的。”

  “我们也教育员工不仅是依赖公司,能救自己和家人的只能是自己,所以每个员工家里都要储备3天以上的粮食,从家里到工厂的路线要徒步或骑自行车走上一遍,如果遇到地震,你要知道怎么回家。”

  志愿者的有序参与———NPO团体的成长过程

  日本的NPO也经过了从混乱、无序救灾到有序参加并成为主力的过程。“1995年时,有140万民众进入,造成混乱加剧,我们认识到了协调的作用”

  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不仅是救灾的主体,日本的NPO(公益法人)更是参与救灾的主要力量。NPO是独立于政府、企业,承担公共责任的另一个主体,有些类似于其他国家的NGO,但要比NGO的概念更广。

  “日本不仅有地震,还有台风,冬天的雪灾,各种灾害有市、町、村直接救援,县都道府中央政府提供支援。”田尻佳史说,阪神-淡路大地震时,神户的自卫队附近的房屋都倒塌了,却不能参与救援,日本政府之后修改了很多救援制度。

  日本NPO参与救援要从日本红十字会开始,“在1888年,红会首次参与救援。灾害发生时,红会要提供血浆、义工团、物资等,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和《国民保护法》规定,国家不会对红会拨款,但是,指定了日本邮政、日本银行、日本广电协会等团体必须提供合作。”

  除红会外,被列入地方政府《灾害对策手册》中的团体还有社会福祉议会(简称社协)。“社协与当年美国驻日本总司令部有关系,是他们帮助组织了此协会,美国当时要发展日本的民主化,认为要和政府层面划分开。”田尻佳史研究过全面的日本NPO发展史,“这个协会在全国各县、市、町、村都有,共有1800个。”

  阪神-淡路大地震前,日本地方政府的救灾手册中已经规定,社协要提供避难所,因为他们在各地办事处都有福利中心,社协这次却没有很好发布避难所信息。“吸取了这个教训,社协后来被改为志愿者中心,因为他们和地方以及其他团体都有很好的合作关系。”

  一次灾难总是为一些新的团体形成提供机会,阪神-淡路地震也是如此。“原来参加过阪神救援的个人和团体,回到家乡后,自发形成了新的组织,比如一个神奈川的人在回去后召开了一个报告会,那些听报告的人就组成了一个NPO.”田尻佳史说,这些组织和各地的市民活动组织一起,构成了又一大救灾的NPO团体。

  日本的NPO也经过了从混乱、无序救灾到有序参加并成为主力的过程。“1995年时,各团体之间没有很好配合起来,造成混乱,没有在3-7天的救命期,把全部力量投入救人。那次,有140万民众进入,造成混乱加剧,我们认识到了协调在中间的作用,有的灾民有时拒绝志愿者进入,个人志愿者提供的帮扶没人整合,甚至是重复的。”田尻佳史参与了阪神的救援,“NPO发挥作用最大的应是在复兴期,可是,3个月后,很多团体都撤离了,志愿者也减少了。”

  只剩下了本地的团体在坚持,可是复兴却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至今,还有人住在临时住房里,一些人因心理问题自杀了,所以,阪神-淡路地震的复兴至今没有完。”田尻佳史注意到了后来发生地震时,NPO的参与大不一样,“2004年中越地震时,社协充当了外地志愿者的协调人,行动和配合就完全不一样了,不过,在复兴阶段又有了别的问题。”

  政府和企业、团体合作出现问题,企业不知该把物资送到哪里,是按惯例给政府,还是交给NPO,政府处理不当造成新的混乱。

  到了2007年能登半岛地震,内阁府与NPO定期举行会议,促进NPO与政府对话。“企业也一方面与政府合作,一方面直接帮助灾民了。”田尻佳史说。

  让房屋不再杀死人———总结教训,修改建筑法律

  每次地震都让政府修改建筑法律,除此之外,日本政府更强调对建筑物的加固,如果检验不合格,政府就会命令将已经建成的大楼拆除

  内阁府正在推行一项计划,就是在大地震发生时,要将死亡人数降到池内幸司和他的同事们推演结果的一半。“那么,就要对房屋进行抗震化处理,具体说是将建筑物抗震化从75%提高到90%.”池内幸司说,此外,经济损失也要降低40%,“从2005年9月,中央防灾会议决定,政府对这一预算扩大了。”

  政府补助的范围也在扩大,低收入者可以领到23%的住房加固补贴。“如果房屋是在道路旁,那就可以拿到2/3的补贴,还享受税收优惠,改造费用从收入中扣除是免税的,固定资产税也减少一半。”汶川大地震再次给日本警醒,2008年6月,日本政府再次修改法律。

  “去年,有来自中国的两名学生在这里拿到学位。10月,5位从中国来的与防灾有关的人士在此学习过。”日本政策研究大学教授冈崎健二说,“我之前在联合国工作过,出任过一个建筑安全组织的秘书长,我为此去过四川自贡,参与了那个城市的防灾项目。”有过国际防灾经验的冈崎说,人们都认为世界上10%的大地震集中在日本周围,“而且,有人说,又进入活跃期了。”

  他研究日本历史上发生过的大地震,为什么关东大地震时死亡人数多呢?那是因为那时的建筑物都是木质的,后来发生了火灾,很多人烧死了。阪神-淡路大地震时,人们认为技术完善了,可是灾难发生时,人还是死了那么多。因为地震发生在木房区,又是在凌晨,木房倒塌,90%的人是这样被压死的。

  “我认为很多国家的人,在灾难发生时,90%是死于自己的房屋中,10%是灾难引起的火灾烧死的。”房屋倒塌堵住了救援道路,使受困的人失去被救援的时间。1981年,日本修改了建筑相关的法律,“那之后的房屋质量都很好。”

  冈崎总结了木房屋的教训:“阪神-淡路地震时,房屋着火,消防难以灭掉所有的火,木房子燃烧产生二噁英,对环境造成污染。”

  每次地震都让政府修改建筑法律,1998年,日本政府再次修改建筑法律。“业主和施工单位在得到行政部门核准后施工,之后再请行政部门验收。”冈崎说,旧的法律规定,官方要两次检查,而今改为民间企业也可以验收,“民间企业比行政部门会更严格,因为他们要赢得客户。”如果检验不合格,政府就会命令已经建成的大楼拆除掉。

  如果受灾,日本地方政府有基金应对建筑的加固或重建。“这是47个地方政府共同成立的一个基金,从今年起,使用将更灵活。”池内幸司说,每户可以领取100万-300万日元不等的数额,标准是内阁府定的,地方官员决定房屋是否拆除和补偿标准。

  除了每次大地震后修改建筑法律,日本政府更强调对建筑物的加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对厂房进行了加固增强。“对建筑物的改造成本会提升10%-15%,这比新建还要便宜很多。”冈崎说,“日本政府不会补助增强房屋很多钱,相反,不增强却是违法的。”

  对于学校,日本文部省也想对老校舍改造。“日本已经对60%的校舍进行了加固,汶川地震后,这一工程在加紧。”池内幸司说。“可是,地方财政紧张,日本政府也很为难。但是,日本的学校建筑还是最好的。”冈崎也再一次提起四川大地震,“以前,对地方政府来说,不知何时地震来,一年一年增加费用,或许明年地震来,所以明年再修校舍吧。可是,四川发生了那么大的教训,已经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