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例死亡者中 4例由接种疫苗导致
一名3个月的婴儿在接种完“百白破”疫苗几个小时后,开始哭闹,并出现发热症状,送到医院后因心脏和呼吸衰竭死亡。经查,死因系接种“百白破”疫苗引发了不良反应。这是我省今年上半年6起因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死亡事件中,年龄最小的一名患者。
昨日,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了“2009年上半年湖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今年1至6月,全省报告药品不良反应4648例,较去年同期增长141.66%。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所有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年龄最小的为刚出生的新生儿,最大者为百岁老人。在全部不良反应报告中,87.74%为一般的不良反应,12.26%为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中,4631例治愈或好转,11例有后遗症,6例死亡。据介绍,死亡病例中有4例是因为接种疫苗导致:2例由“百白破”疫苗引起,1例由麻疹腮疫苗引起,1例由乙肝疫苗加脑膜炎疫苗联合使用引起。
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李元启介绍,疫苗的使用对象为健康人群,且以儿童为主,疫苗的不良反应致死虽不常见,但也应当引起重视。他特别提醒,接种疫苗前,医务人员一定要询问病史、加强体检,关注联合使用疫苗的安全性;接种后,要加强观察,若发生不良反应一定要及时就医。
工作压力太大,患病只求“快治” 七成不良反应来自青壮年
今年4月25日上午10时25分,市民李刚(化名)因患咽喉炎,希望快点治愈,遂到汉口一家医院打点滴。在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约15分钟后,李刚出现胸部面部红肿、风团等症状,医生立即停止输液,并紧急为他输入地塞米松。至11时10分许,症状才有所好转。
李刚遭遇的就是“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据专业人士介绍,按常理,老人与儿童平时用药较多,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几率应更高一些。然而,根据今年上半年的监测报告,在不良反应各年龄段分布比例中,2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分别仅占17.64%和22.21%,而20岁至60岁的青壮年则占了60.15%。
对此,李元启分析说,这主要是因为青壮年工作压力巨大,一旦患病为求迅速治好,常选择速度较快的静脉滴注,或者擅自加大服药剂量。静脉滴注是引发不良反应主要给药途径,而擅自加大药量也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李元启特别提醒,治病千万不能一味图快。
药品“不良反应榜” 抗生素蝉联三届“榜首”
根据统计结果,今年上半年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中,抗生素达2846例,所占比例为58.91%,比位列第二的中药制剂高出44.73个百分点。据悉,这已是抗生素连续三年蝉联“不良反应榜”的榜首。
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与我国滥用抗生素有关。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曾有一项统计,国内患者一旦出现咳嗽、流涕等症状,有一半的人使用抗生素治疗。门诊感冒患者中有75%的使用抗生素。对外科手术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比例高达95%以上,甚至100%。“任何药品的使用都可能引起某种程度的不良反应,我国抗生素使用率高、用量大,因此在使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专家认为,我国抗生素的滥用、不合理使用情况十分严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几十人打吊针,却无专人监护 打点滴“药外隐患”当重视
今年上半年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有3933例,所占比例达80.41%,高居榜首。“其实静脉滴注引发的不良反应,不一定都是药品的问题。”李元启介绍,药水滴速过快、监护不当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他举例说,一些医院的注射室里存在这种状况:几十名患者在打吊针,却没有一名医务人员专门监护。
李元启所说情况确实存在。昨日中午,记者专程来到武昌一家大医院,在该院成人和儿童输液室内,看到各有十余名患者正在打点滴,但没有一名医务人员巡视监护。“平时患者很多,医务人员工作量大,抽不出专人监护。”输液室内医务人员解释说,许多位置上都有报警器,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可按下,医务人员会及时赶到。况且医务人员工作过程中,也会兼顾患者情况。
对此,李元启仍表示忧虑。他说,若患者因药品不良反应引发过敏性休克,常来不及按报警器。若抢救不及时,很容易造成危险。
服用头孢后,千万莫喝酒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的抗生素中,头孢类以42.76%的比例位居第一。许多市民或许不知,使用此药后喝酒会有生命危险。
据专家介绍,如使用头孢后喝酒,酒精在*内氧化为乙醛后不能再继续氧化分解,从而引起乙醛中毒反应。该反应一般在酒后8至10分钟出现。其主要表现为面部发热、视觉模糊、头痛、恶心、呕吐、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若出现呼吸抑制、急性心力衰竭等严重症状,可能导致休克甚至死亡。